将进行分立和整合,即“合并同类项”。如此一来,既保持了汽车业务独立运营空间,又强化了军工主业的协同效应,有望实现两类业务的“双赢”。
长城军工(601606)作为兵装集团旗下唯一弹药上市平台,市场预期其或将优先承接未上市军工资产。换句话说,重组中或有优质新鲜血液被注入#长城军工。
未来如何需待子弹落下,但长城军工收入下滑且业绩亏损的现在,着实压力有些大。
长城军工的业务,最重要的包含军民两部分。从结构来看,以军品业务为主。2024年,军品装备制造创收占比约为71.81%,#民用品(预应力锚具及其他)业务创收占比约24.97%。具体来看,公司最核心产品就是——导弹,产品线涵盖迫击炮弹、单兵火箭、引信、火工品等。
据年报披露,公司的特品(军品)直接应用于国防军事领域,行业主管部门为国防科工局。鉴于行业的特殊性,国防科工局统筹行业布局,对特种装备承制单位的产品质量及价格采取强监管。
2023年,不知是产品质量原因还是生产原因,公司某产品延期交付,导致公司营收一下子就下降(保密性要求,公司未披露具体原因)。此外,随着政策层面加大对武器装备效益的考核,以及军工行业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,整个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,军工审价的力度不断加大。
据2024年年报披露,公司依据最新进展情况对部分产品价格做调整。价格一调,公司装备制造业务收入同比直接又下降8.33%。
具体来看,公司的民用产品最重要的包含预应力锚固系列(预应力锚具是土木工程项目施工中应用的一种重要的功能部件)、高铁和城市轨道减震器等零部件、汽车空调压缩机等汽车零部件系列新产品。其中,汽车零部件系列新产品创收有限,主要还是预应力锚固以及轨道减震器等零部件,但这两者都与城市基建紧密相关。
2018年之前,我国土木工程建设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阶段。尤其是2008-2017年间,受国家基础设施投资(2008年后,国家推出四万亿资本预算,重点投向铁路、公路、机场和水利等领域)和城镇化进程加速等影响,我国土木建设规模持续扩大。得益于此,长城军工的民品业务创收规模也水涨船高。
2018年之后,随着基建节奏的放缓,以及行业集中度提升带来的激烈竞争,公司这部分业务收入开始持续下滑。
虽然军民两翼,奈何两翼均无力,导致长城军工的收入不仅飞不起来,还在逐渐降落。
因军工行业技术上的含金量高,对人才素质要求严格,无论是军品研发生产还是民用产品,都需要高精尖的专业方面技术人才,为吸引和留住这类人才,公司一定要实行高福利的人才强企战略。
历史数据显示:过去的几年,公司的管理费用占比(=管理费用/营业总收入)均稳定维持在10%以上。业绩好的时候,高福利是真福利,业绩差的时候,高福利对企业来说就是巨大的负担。
2024年,公司开始审时度势,进行人员结构的优化,因离职补偿增加导致管理费用同比增长约18.07%。
随着科技发展,军事强国不断推进#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导弹武器上的应用,导弹的自主自控性等智能化能力极大提升。为适应行业发展的新趋势,公开信息数据显示,近年长城军工在重点攻坚#智能弹药 与#无人机集群 技术。
技术攻坚,少不了投入。历史多个方面数据显示:最近几年,公司收入规模虽在下滑,但公司的研发投入却在与日俱增。2024年,公司研发投入占比高发9.76%,创最近五年新高。
对于长城军工来说,因客户的特殊性,此前毛利率一直稳定维持在20%-30%之间。因此,虽然最终净利率不高(10%以内),但也算是公司可承受之重。但最近几年,面临收入的大规模下滑,高管理和高研发成了公司面临的两座大山。
再加上因业务发展不佳,导致的资产减值损失,2024年公司巨亏3.67亿元。2025年一季度,公司收入虽同比小幅有所回升,但仍难改亏损之态。
伴随整个兵装体系的重组洗牌,不知未来长城军工可否重振雄风,成为一匹难得的黑马?
注: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。股市有风险,入市需谨慎。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。